早在四年前就成立的宝可梦,现如今已经成为香港最大的玩具公司。
方鹤轩之所以当初给它取这个名,自然不会让其仅仅只是一家设计和制造玩具的跨国工厂,而是能够在游戏和衍生品领域大有作为的娱乐内容提供商。
宝可梦公司的拳头产品,即最大的IP——变心金刚系列玩具,已经发展到了第五代。
由于产品原料和制造技术的更迭,每一代相比前一代都有更好的可玩性。
但不管如何迭代,变心金刚宇宙却不会有大的改变,最多就是增加符合剧情的新角色。
正是因为里面正反两派的角色太多了,宝可梦公司推出了多达上百种套装选择,所以也就赋予了变心金刚有非常强的可玩性。
一般家庭花两三百港币买包含几位主要角色的套装也能让自家孩子爱不释手,而富裕家庭买包含全部几百个角色的套装,哪怕掏几万港币,也是轻而易举的。
宝可梦每半年发售一次新品(新一代或有新角色),几乎就成了孩子们特别期待的日子,犹如后世很多果粉数着日子等苹果春秋两季发布会一样。
变形金刚玩具不仅在亚洲火,连欧洲和北美也不遑多让,这就造成了大量假货以及很多模仿山寨变形金刚宇宙的IP的诞生。
去年在美国,就有家长起诉宝可梦,说变形金刚玩具割伤了自己孩子的手指。
但最后一查,才发现这位家长买的是彻彻底底的假货,让很多追踪这则新闻的媒体都大感震惊。
毕竟,连美国这种重视知识产权的国家都出现了一款玩具的假货,可见变形金刚在美国有多火爆。
自从宝可梦和孩之宝合作以后,两家公司可谓是互通有无,变形金刚在美国玩具市场的销售就几乎交给了孩之宝。
孩之宝也不愧是美国最大的玩具企业,它的铺货渠道确实非常给力,可以说,变形金刚玩具在美国的畅销,孩之宝至少有一半的功劳。
但方鹤轩也没亏待这家公司。
宝可梦已经给变形金刚的汽车人和霸天虎双方创造了接近三百个角色,其中适合拿来汽车化的角色有28个。
方鹤轩目前允许宝可梦开放其中10個汽车角色的冠名权,每次冠名时间长达三年。
除了BYD的EVO无可争议的占据了“大黄蜂”这个非常有辨识度的角色外,其他9个角色早就已经对外招标过了。
9个角色三年冠名权,宝可梦一共卖出了3.54亿美元,其中孩之宝可以拿其中的三成。
不要觉得3.54亿美元很夸张,宝可梦这三年多在全世界卖出的正品玩具已经超过了2000万套,更不要说还有只多不少的盗版假货玩具。
而且,这种冠名权可以允许汽车厂商要求宝可梦按照他们的要求来设计玩具,妥妥的定制。
想想看,观众看电视广告最多只是短暂视觉上的被动接受,但玩具可是一种长期陪伴,这潜移默化的威力可比视觉广告大太多了。
不仅是玩具,宝可梦和漫威漫画合作制作的《变形金刚》漫画在去年9月份上市发售,而动画则在去年圣诞节前一天登陆美国NBC电视网。
由于玩具和动画是完全同步并且一一对应的,所以小孩子们特别喜欢。
买了变形金刚玩具的看动画觉得非常有代入感,看了动画的则哭着喊着要求父母给自己买玩具。
两者互相促进,不仅大大提升了变形金刚玩具的销量,也让《变形金刚》动画最终拿下了1982年全美动画收视率第一的宝座。
伴随着销量和收视率节节攀升的,还有全世界青少年儿童对其中10个有明确车名的汽车角色的认识与喜欢。
这里面,除了擎天柱的彼得比尔特389外,就数大黄蜂变形后的BYDEVO最受欢迎。
变形金刚所有的套装玩具,里面的大黄蜂EVO车型一直都是黄色,方鹤轩就要让EVO取代黄色科迈罗成为大黄蜂最经典的变形车型。
小朋友们不知道方大魔王对他们耍的心机,只知道黄色的EVO不仅特别俏皮可爱,还觉得带有棱角的外形非常酷。
但很多给孩子买了变形金刚玩具的家长尤其是爸爸,则在BYD正式上市EVO后才恍然大悟。
不仅爸爸们如此,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如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也才回过味来。
要说他们之前完全没注意到BYD那肯定是假的,只不过是压根没把这家成立于香港的公司当回事。
直到最近,福特集团总部的一名公关经理希尔曼在给即将满3岁的儿子买生日礼物时,偶然发现变形金刚玩具上出现了BYD的车型EVO,他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上级,才终于引起了重视。
宝可梦公司之前给变形金刚汽车角色招标时,福特也参与了竞标,并且自家一款皮卡也入选了。
只不过当时没有人注意到大黄蜂为什么没参加招标,他们的注意力全放在了宝可梦给出的9个角色上。
福特汽车现任CEO菲利浦·考德威尔没有过问这件小事(典型的大公司病),组织讨论BYD公司营销策略的会议只在执行总裁以下级别进行,也不是放在集团公司日常例会上,只是由汽车集团下面的北美汽车公司(NAAO)搞了一次讨论会。
有人建议向北美汽车协会投诉,控告BYD不公平竞争。
此话一出,很多与会的福特高层都忍不住嘴角抽动。
尼玛,BYD什么时候对福特有竞争威胁了?你这白痴建议岂不是给BYD抬花花轿子?
还有人干脆建议福特汽车直接收购变形金刚的IP版权,这条倒是让很多人点头称是。
希尔曼则提出由公关部邀请好莱坞编剧创造一个类似《变形金刚》的汽车玩具IP,福特安全可以学习BYD。
原本只是一场临时性会议,最后由于讨论的过于离谱又热烈,还在总部传扬开来。